“自育自学”浇灌学生成长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 张琴 王轶敏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

落实“双减”政策 聚焦高效课堂

“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合肥实验学校践行由教育家何炳章先生提出的“自育自学”教育理念,聚焦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通过“做四个主人”教育、课外阅读、吃好早餐、确保睡眠、坚持健身、弹奏乐器等教育,将自育“做人”与自学“求知”紧密结合,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会自育、会自学”的能力,是“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最根本的能力。

“艺友制”助力教师发展

学生“会自育、会自学”,教师更要“会自育、会自学”。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要造就一支有理论素养、有教育敏感、有研究头脑、有教学能力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合肥实验学校建校以来始终聚焦课堂,关注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并重的主体,除着力培养学生的“自育自学”能力外,学校也积极探索“艺友制”教师发展模式。

“艺友制”教师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群体互帮互学、亦师亦友,促进自我发展,通过“艺友师表”制、“艺友读书”制、“艺友研讨”制和“艺友谈心”制,形成教师校本发展模式。通过备课组、教研组、教学科研中心三级教研体系的构建,开展读书沙龙、研评课、艺友论坛、学科融合教研等活动,普及科学教育理论,传递教育教学最新信息等。为发挥“友型之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增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形成“高友出高友”教师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学校还成立以教师个人命名的若干“高友会”,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整体师资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引导自学”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双减”政策下减负提质的根本保证。合肥实验学校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1993年学校提出了研究、探讨型的“自学指导式”课堂教学结构改革。通过研究学生特性、学科特点和教师专长,探索“教有风格”“学有成效”的新模式,形成“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通过对课堂结构改革的探索,形成了“引导自学”课型——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评价的主人,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

“引导自学”课型的课堂结构由五个环节组成: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引导自学”课型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为关键点;以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为环节点;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品质为主;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为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主人,课堂处处见“小先生”,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全学科”“全天候”运用“引导自学”课型教学,探索“一校一模”“一科多模”和课型变式。

“细胞式”推进课堂观察

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课型建设还不够,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把脉课堂。学校设计了“细胞式”看、评课的课堂观察量表。“细胞”是指构成“引导自学”课型的四个部分:五个环节、若干学习小组、授课教师及每个独立自学的学生。课堂观察量表分为“教师引导情况”记录表格(教学时间分配、教师所提问题和教师点拨实录)与“学生自学情况”记录表格(个人自学实录和小组讨论实录)。学校要求教师运用观察量表,深入每个“细胞”去观察、研究和分析,既关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方法,也关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全过程。

“自育自学”激发深度学习

课程是学校所有活动的总和,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学校围绕培养学生“自育自学”能力,具备扎实基础、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育人目标,依据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在学校的具体实施建议,形成九年一贯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形成“自育自学、全面发展”的学习理念,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校将国家课程设为本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设为选修课程,采用学分制的方式,初步建立“扎实”与“灵活”相统一的“自育自学”课程体系。校本选修课程分为四类: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指导型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学生“自育自学”能力形成铺设阶梯。学校天天都有阅读课,天天都有兴趣课,天天都有体育课。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节、体育健康节、科技创造节和读书演讲节等活动,突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学校的课后服务采取“1+X”的形式,“1”是指普惠托管,重点关注作业指导,实现小学作业不出校门,“X”是指社团和个性化课程,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书法、绘画、电脑编程、足球、篮球等30多门精品课程,充分关注学生多元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实验学校)